装配式建筑得到大力推广

发布时间:2019/3/07 16:20:00

  既像是一片盛开的花瓣,又像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与传统建筑方式不同,不需要工人一砖一瓦地砌墙,地面没有到处堆放的黄沙砖块、木方、模板、钢筋等建筑材料,没有脚手架与绿色防护网,也没有运送砂石的车辆进出,几乎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取而代之的是所有钢柱、钢梁、斜支撑都按照设计图纸在工厂进行加工预制,运输到现场后用焊接和高强螺栓连接的形式进行装配安装。这样建房子,就像在搭一座巨大的积木!
 
 
优势        
工期缩短一半每道工序都需经过检验
       “在传统建筑工地,建造需要搭建脚手架和防护网,建筑工人化身为‘蜘蛛侠’爬上爬下,在施工现场绑扎钢筋、使用脚手架、装置模板、现浇楼板等,容易产生噪音与扬尘,相应也会产生建筑垃圾;装配式建筑则是让大部分的建筑工人‘从工地走进工厂’,先在工厂车间里加工建筑物的预制构件与辅助钢管支架,随后批量生产,不用模板,不用脚手架,对水电的需求也大大降低,工人只要手握电钻和电焊,房子就能拔地而起。”
  装配式建筑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装配式某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从2017年8月上旬开工,主体结构要求2018年8月上旬竣工,工期为360天,而如果按照传统施工方式的话,合理工期至少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装配率大概在40%左右,主体框架,包括楼承板全部都是由工厂加工,目前项目形象进度已达六层,结构安装钢柱完成约70%,钢梁安装完成约65%。”
       目前就工艺技术而言,市场上的传统性建筑已经十分成熟,然而装配式建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每道焊缝都需要经过专业质量检测单位来进行检测。“动工之前,我们用轻质隔墙先行试验了一下,发现内墙效果并不良好:在缝隙的处理上、钢板与钢板之间的拼接还不够完美,抹灰的地方有点裂缝影响观感,此外隔音效果也不够好。”出于效果的考虑,最后他们决定用砌墙的方式来代替钢板拼接。
 

人工可节约近八成  可抗6级地震
    据公开资料显示,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房子每一个部件都严格按照要求在流水线上生产,材料损耗率只有不到3%,可减少建筑垃圾80%以上,节水60%、节约木材80%、减少能耗70%。
       相比传统的现浇结构,装配式建筑安全性如何呢?获悉,由于提前预制构件,采用BIM技术手段,每个构件都可以精确到毫米以下,而且受力模式良好,防火性能好,钢筋桁架楼承板既具有压型钢板施工速度快的优势,又具有现浇板整体刚度好,有利于抗震的优点,能抵抗6级地震。
 



局限       
目前建设成本较高构件生产厂家未成规模
       对于异形的建筑,采用钢结构的建造方式是比较有优势的,一是由于传统建筑方式难以在造型上达到设计要求,二是随着工期与人工成本的降低,总体效率也相应提高。然而居民住宅等外观规则的建筑,采用传统建筑方式则能比钢结构建筑节省12%~15%的成本。
  由此可见,高居不下的成本是造成装配式建筑发展较缓慢的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没有相对成熟的从事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生产厂家,市场尚不达规模。从事设计与生产的很多厂家都远离本地,由于装配式构件体积与质量相对较大,运输时还要消耗不少附加成本,比如大型车辆、过桥过高速的交通成本等。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承建方与业主来说,这些因素肯定会纳入他们的考虑范畴之内。如果从省外运输进来的建筑构件成本太高,还不如让工人在施工现场现浇来得轻松。”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引入良性竞争后,价格方面也会变得更加公平透明,将更加有利于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
  而更为严峻的难题在于,设计院对于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匮乏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所想。“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传统建筑设计类型已经非常多元,细节也很翔实;但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设计还主要停留在大体结构上,设计图纸没有出得那么细致,都是大致的样子,类似钢管与钢板之间等连接细节还比较少,需要我们自己去研究与深化。”赖小凡在受访时认为目前与装配式建筑方面相关专业也开设得比较少,关于验收验评、监督质监的规则规范还比较粗略,后续应当尽快进行细化,一系列市场配套的东西都要跟上,装配式建筑企业才能获长足发展。
 
   
   未来       
今后一半以上建筑都是“装配”起来的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2017年8月,辽宁下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全省要大力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和现代木结构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逐年提高,每年力争提高3%以上。到2020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力争达到20%以上,其中沈阳市力争达到35%以上,大连市力争达到25%以上,其他城市力争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力争达到35%以上,其中沈阳市力争达到50%以上,大连市力争达到40%以上,其他城市力争达到30%以上。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各地区可因地制宜,逐步建设形成一定数量的、与本地装配式建筑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引导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全面应用BIM技术,发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优势,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精细化设计、系统化管理、产业链整合、大数据积淀,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提高建设管理和城市智慧管理水平。